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前瞻研究方法

隨著經濟發展迅速、全球競爭的劇烈變遷、科技整合及國際間管制的和緩,全球經濟新面貌逐步重塑。致使創新、科技以及科學研究更臻重要。基於科技創新,Freeman(1987)率先提出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指出藉由公、私部門機構間彼此互動網絡,可因應現階段知識導向的經濟活動,有效進行知識的擴展。然於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和系統性學習(system-wide learning)的成效皆需藉由彼此間互動關係的培養,及互動過程創造的刺激,方能達到知識的累積、激盪與增長(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 1996)。故組織、系統間的連結對國家創新系統運作上之良窳致為關鍵。當這些連結愈頻繁,國家創新系統在學習和創新方面會愈有效率。而科技前瞻正是達到這目標過程中的一項策略性的政策工具,透過前瞻活動的進行,可強化國家創新系統內之成員互動與學習,使得創新活動能更有效率(Martin and Johnston, 1999);同時,科技前瞻旨於預測未來基礎科學與技術發展之可能性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並據以建立相對應的科技政策,使研發資源之投入符合社會需求(Grupp and Linstone, 1999)。因此,科技前瞻的範圍非常廣,不只包含科技及其應用,更牽涉到對公共政策及社會利益。有鑑於此,如何藉由科技前瞻的執行,掌握長期科技趨勢的脈絡,並引導科技政策與策略的形成,建構完善的科技基礎建設與有利於創新的發展環境,以提升國民福祉、強化國家競爭力,使經濟與社會獲得最大的效益,為刻不容緩的議題(表1、表2)。


1科技前瞻之執行效益

執行效益
科技前瞻活動成果

引導資源投入之方向及優先順序

  • 依據定義的領域範圍,建立研究及創新時程表(roadmap)
  • 依據國家發展所需(轉型經濟階段)調整科學及創新系統的配置
  • 藉由優劣勢分析,協助建立國家性的科學及創新系統標竿,並辨認競爭威脅及合作機會
  • 強化政府的科學與創新活動,以吸引國內外投資建立資源配置之優先順序

建立網絡關係與共同願景

  • 建立網絡關係,強化面臨共同問題的團體意識
  • 建立互信,降低不同利害關係人之衝突
  • 促進橫跨知識及管理領域的交流合作
  • 突顯跨領域的合作機會

延伸知識及遠景的廣度以因應未來

  • 增加對於未來機會及挑戰的了解
  • 提供預測性知識(主要目標、成員以及趨勢)給參與者
  • 協助參與者辨認及建立未來遠景

擴大社群參與策略規劃、認同支持

  • 增加系統參與者有助於廣泛整合知識有利於政策執行
  • 增加與科學、技術及創新議題的參與者
  • 提升特定議題之科技活動的認同與支持
改善科技政策制定及策略規劃品質
  • 對該領域的政策執行及公共議題提供相關資訊
  • 改善科技及創新政策執行、及決策制定程序
  • 建立科技發展支援系統
資料來源:孫智麗(2012)修正自Georghiou, et al. (2008), 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y Foresight, Concepts and Practice.

表2 科技前瞻之政策目標與活動內涵

政策目標
科技前瞻活動內涵

提高社會福祉與經濟成長

  • 強調經濟成長與國家競爭力;
  • 強調社會福祉,包括社會、環境、文化及經濟等因素;
  • 就即將出現問題的領域提出解決方案; 瞭解技術與社會間的互動。

訂定技術發展的優先順序

  • 就國家技術發展項目進行調查;
  • 鼓勵優先發展領域之技術開發;
  • 了解不同技術間的互動,並從其互動中探究機會;
  • 在基礎研究與提升產業競爭力等策略之間分配資源。

研擬技術與創新政策

  • 促進不同利害關係人間的共同合作;
  • 強化技術與創新政策之規劃與執行;
  • 瞭解前瞻的最佳方法與用途。
促成國際間共同合作
  • 加強與國際間的前瞻活動合作,學習國外經驗;
  • 辨識全球重要發展趨勢;
  • 比較國內與國際之技術發展。

資料來源:孫智麗(2012)修正自國科會「科技發展支援系統建置試辦計畫-我國長期及前瞻科技政策之研究、規劃」第一期成果報告(2010)。

一、科技前瞻之定義、內涵
根據歐盟「Foresight for Region Development Network (FOREN)」,所謂的前瞻活動必須具備以下五項內涵:「結構化預期、推測長期社會、經濟、科技發展與需求」;「廣邀各方相關人士,以互動式參與方法進行探索性討論及分析」;「透過互動式方法形成新的社會網絡」;「闡釋並引導策略性願景,以達成對願景的共同承諾」;「願景對於今日的決策、行動而言的啟示和意涵,需清楚闡明」。換言之,前瞻活動具有的共同元素包括:「涵蓋廣泛的社會與科技範疇」、「對未來發展進行優先排序建議」、「努力朝向長期而系統性的思維」、「與創新系統之發展緊密結合」、「強調不同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之間的共同合作」、「嘗試刺激創造性思維並形成未來共同願景」。
至於科技前瞻係指透過系統性的方法,評估未來可能會影響產業競爭、財富創造以及生活品質的科技發展趨勢(Georghiou, 1996)。前瞻雖源自於技術預測,但更強調以開放性思考的態度出發,藉由兼具科學的嚴謹性與創造性的方式進行預測,期以探索長期的發展機會,與利用未來願景反饋至階段性之目標與命題。觀察全球科技前瞻之演進歷程(圖1),首先強調預測的精確性及結果的擴散;其次提出優先順序,並建立產業界、學者網絡,使之成為主要的評估方式;然後是利害關係人之參與及評估,以尋求共識與發掘前瞻技術;接著演變成為科學和創新系統的分配角色,各組織基於彼此協調的原則下,運用前瞻活動因應不同社經需求議題;最後考量科技創新系統結構及參與者、社經議題的科技層面,將前瞻活動導入策略性決策元素。


圖1 全球科技前瞻之演進歷程
資料來源:孫智麗修正自Georghiou, et al. (2008), 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y Foresight, Concepts and Practice.

前瞻活動並沒有一體適用(one-size-fit-all)的模式,而是要依照決策情境(如長、短期;部會層級或跨部會層級等)調整。同時,評估方式也會受很多因素(評估動機、時間點、參與者)影響。除了決策情境或需求上的差別,前瞻活動也會遇到挑戰包括:「科技的範疇與界線並無明確的定義與區隔」;「由於科技會受科學、產業發展之影響,因此難以獨立分析科技」;「科技評估的準則包羅萬象,難以持續和一致」;「未來科技發展的情境具高度不確定性,故對於專家判斷的依賴性高」。
雖然科技前瞻仍具有待改善的空間,然前瞻活動為一種社會集體學習的過程(societal learning process),可催化技術專家、政策執行者、企業家及很多非政府的組織相互合作與互動。不僅可促使不同領域知識系統的知識交流,亦可協助利害關係人訂立資源投入之優先順序,以促進需求導向(needs-oriented)的規劃,並將若干假設以嚴謹的程序正當化,獲得較少爭議之排序結果。

二、前瞻活動之運作程序、方法論
前瞻活動是一個反覆進行互動、網絡建立、協商和討論的過程,並藉由此過程,讓參與者對未來願景及策略能不斷的修正調整,並最終收斂得到共識(Harper & Pace,2004)。因此,透過前瞻活動可創造一個對未來可能情景的開放討論空間,同時並產生因應未來發展的策略手段。對於前瞻的程序,Miles and Keenan (2002)認為應經過五個階段:前瞻先期規劃(pre-foresight)、招募(recruitment)、產出(generation)、行動(action)和更新(renewal)。另根據國際上科技前瞻的經驗(European Commission,2006),將前瞻活動之運作程序分成評估、規劃、執行及回饋等四個階段,本文針對每一階段之執行內涵再依實際執行經驗進行整合歸納(圖2)。


2 前瞻活動之運作程序與內涵

資料來源:孫智麗修正並整合European Commission (2006), Using Foresight to Improve the Science-Policy Relationship(EFMN)及
eorghiou, et al. (2008), 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y Foresight, Concepts and Practice.

根據Georghiou et al. (2008)的整理,執行前瞻的方法多達卅餘種。各種方法對於不同前瞻執行階段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例如:倒續推演法(backcasting)在對招募和更新階段應用程度不高,然而在於產出和行動階段則有相當的重要性。針對個別前瞻活動所採行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考慮因素來進行分類,第一種是技術的類型(質化、量化和半量化),質性(qualitative)方法通常偏用於敘述性和推論的內容,量性(quantitative)方法則為趨勢和相似資料的分析。此外,半量性(semi-quantitative)方法則為加入或然性與統計分析的原則,來進行結果的評估。第二種是依據知識來源的類型,Cameron et al.(1996)提出「前瞻三角」(triangular structure)之概念強調三個前瞻的主要特性:創造性、專業性、互動性,來區別前瞻知識的來源。而後,Popper(2008)提出「前瞻鑽石模型」(foresight diamond),強調前瞻活動應於創造性的預測中加入現況探討與系統分析之實證基礎,而將模型的四個象限分別定為專業性(expertise)、互動性(interaction)、創造力(creativity)與證據性(evidence)。再將前瞻的方法根據其屬性置於不同之相對位置以顯示其特性(圖3)。


3 前瞻鑽石模型(Foresight Diamond
資料來源:Popper(2009)

於前瞻鑽石模型中,前瞻鑽石模型的四個象限並非代表獨立、互斥的資訊來源。一個完整的前瞻活動方法架構,應該至少包含專家性、互動性、創造力與證據性四種特性的活動設計。例如:德菲法(Delphi)的調查強調專家意見之形成,並藉由擴大調查活動與執行回合次數來凝聚形塑共識;同樣的,他們也可利用來探索及前瞻部分特殊的事件何時發生及可能性。資訊科技(IT)的工具,已應用於這些研究方法中,尤其是證據性與互動性的研究方法,對於IT技術之依賴更深(例如: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網路票選voting/polling)。雖然資訊科技未必使前瞻技術更有效,但確實對前瞻活動進行系統化資訊解讀有所幫助。
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研究方法可適用於所有科技前瞻的情境需求,也沒有一種最適的科技前瞻方法組合。科技前瞻中研究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與計畫目標具有高度的關連性。很多研究方法的組合皆生產豐富的資源可提供予利害關係人,以及滿足複雜目標的多樣化。從前瞻鑽石模型中可以發現,不同知識來源的研究方法必須予以整合,並使前瞻活動更具完整性與影響力。總歸而言,前瞻研究方法必須配合目標設定,同時研究方法的選擇會受到資源影響,例如:預算、專家可行性、政策支持度、執行期程、技術基盤等。而具有執行力且了解計畫目標的人力資源在前瞻活動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前瞻專家是可以透過專業訓練課程來養成,熟悉前瞻各種方法論之特性與操作內涵,以針對前瞻計畫目標規劃活動內涵、研究方法及操作程序並據以執行,進而達成前瞻目標。
2012年為本網站第三期計劃,將奠基於前期研究成果,繼續以進行「因應人口結構變遷下之科技發展規劃」,擬運用以下三種方法論設計執行科技前瞻活動,以充實本計畫政策建議報告之內涵:
1.德菲法(Delphi)
    德菲法乃針對各種議題或關鍵技術設計德菲問卷,以調查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對各項社經需求,以及科技發展議題之意見。德菲法主要原則,在於透過各界專家一回合以上對於相關議題的討論之後,互相參照不同見解,逐步收斂對於相關議題之共識。德菲法在實踐上,問卷設計多為整合跨領域科技之命題,通常進行二回合以上之調查,以凝聚形塑共識。
2.情境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
情境分析法採用包絡的概念,預測能涵蓋真實狀況發生時的主要屬性與未來可能發生之脈絡。透過跨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以系統思維方式進行的決策工具,研提我國未來科技發展之情境分析結果。
3.策略地圖(Roadmapping)
策略地圖為依據各項政策的中長期目標,依時間序列,排定並繪製出未來前瞻科技發展藍圖,以擬訂不同階段所應採取之策略及其欲達成之目標,使科技前瞻成果可依據策略藍圖所規劃的期程階段來推動。